水運是交通運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國水運發展情況如何?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建設進展怎樣?我國海上救助打撈事業有哪些新的探索?6月26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交通運輸部相關負責人回應了有關問題。
持續提升港口服務智慧化水平
港通天下興,奮楫逐浪高。近年來,我國港口發展成效顯著,港口貨物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目前,智慧港口正逐步成為水運高質量發展的亮麗名片,一些領域已實現從跟跑、并跑到部分領跑的重要轉變。”交通運輸部副部長付緒銀表示,近年來,我國持續深入推進碼頭裝卸設備、水平運輸設備以及堆場裝卸設備等自動化,我國港口的自動化技術水平和應用規模總體位居國際前列。
數據顯示,我國已建成自動化集裝箱碼頭21座、自動化干散貨碼頭28座,已建及在建自動化碼頭數量位居世界首位。基于5G技術的新一代自動導引車、無人集卡等智能化水平運輸設備率先投入使用。
據介紹,在世界集裝箱第一大港上海港,以前配載一艘船需要4個小時,現在隨著信息技術發展應用,5分鐘左右就可以完成一條船的配載工作,大大節約了時間。以前需要人工駕駛運輸車輛,現在已經開始規模運用自動駕駛車輛。
據悉,今年上半年,我國港口新增7座大型自動化碼頭,全國已建電子航道圖覆蓋航道里程超過5700公里。此外,今年我國還將深入推動長江干線與長三角高等級航道電子航道圖互聯互通,加快推進形成長江水系電子航道“一張圖”。
科技賦能救撈發展模式轉型升級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和交通運輸事業快速發展,我國整個救撈隊伍、海上搜尋救援的力量不斷壯大。
數據顯示,我國1.8萬公里的海岸線上,共設置了24個救助基地、10個飛行基地和83個海上救助值班待命點,217艘救助打撈船舶、24架救助直升機、19支應急救助隊伍動態待命值班。今年1至5月,全國各級海上搜救中心共組織、協調搜救行動561次,救助遇險船舶391艘、遇險人員3480人,搜救成功率達96%。
建成全方位覆蓋、反應迅速、處置高效的立體救撈網絡,離不開科技賦能救撈發展模式轉型升級。通過構建無人搜救體系,可以更快捷、更高效、更便捷處置海上應急事件和安全事故,提高水上搜救效率。
今年1月份,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南海救103”輪正式投入使用,這是我國海上專業救助力量中尺度最大、綜合救助能力最強、科技含量最高的新一代救助旗艦,在抵抗大風浪方面能發揮重要作用,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航海保障事業取得長足進展
作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海洋強國的先導性、基礎性和戰略性工程,航海保障事業在黨的十八大以來取得了長足進展。
今年1至5月,我國沿海和內河港口進出港船舶1247.4萬艘次,日均進出港船舶達8.2萬艘次,貨物吞吐量達75.82億噸。目前,我國沿海航標從2013年的1.22萬座增長至2023年的2.06萬座,增長了68.8%,并實現了航標遙測遙控全部北斗化。
“過去我們用外國人的技術,現在基本上實現了北斗化的遙測遙控工作。”付緒銀表示,海圖服務從以紙質海圖為主,發展為電子海圖全覆蓋并提供在線發布、實時的更新服務,2023年發行中國沿海電子海圖達492萬幅。
此外,我國還建設了由23座北斗差分臺、75座北斗連續運行基準站組成的沿海北斗地基增強系統,提供厘米級的高精度導航定位服務;建設水上安全通信網,作為全球海上遇險與安全系統的組成部分,提供海上遇險安全通信服務;積極推進4G/5G建設和衛星通信應用,持續提升衛星寬帶數據通信能力。
目前,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航海保障體系,實現了沿海港口航道“一圖覆蓋”和沿海水上安全通信“一網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