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德國、美國特約記者青木馮亞仁環球時報記者戚席佳】“歐盟就《人工智能法案》達成協議,具有里程碑意義。”英國《衛報》9日報道稱,經過馬拉松式的談判之后,歐洲議會、歐盟成員國和歐盟委員會三方8日晚就《人工智能法案》達成協議。歐盟委員會內部市場專員蒂埃里?布雷頓在社交平臺X寫道:“這是一個‘歷史性’協議。歐盟成為第一個為人工智能(AI)使用設立明確規則的地區。《人工智能法案》不僅是一本規則手冊,也將成為幫助歐盟初創企業和研究人員引領全球人工智能競賽的平臺。”
對兩大監管重點,這樣規定
如何監管像ChatGPT一樣的先進人工智能模型是此次談判的爭論點之一。彭博社看到的一份歐盟文件顯示,所有通用型人工智能系統的開發者都必須滿足基本的透明度要求,除非它們是免費的或者開源的,透明度要求包括:具有可接受的使用策略、更新訓練大模型的最新信息、遵守歐盟版權法以及報告用于訓練其模型的數據信息。
根據該文件,被視為有“系統性風險”的模型將受到額外的約束。歐盟將根據用于訓練模型的計算能力來確定這種風險。專家表示,目前唯一能自動達到這一門檻的模型只有人工智能公司OpenAI的GPT-4。
此外,有關另一項頗具爭議的
生物識別
監控技術,協議中規定,各國政府只能在公共場所使用實時生物識別監控,防止像恐怖襲擊等可預見的威脅公共安全的事件,以及搜索犯罪嫌疑人等。文件還規定,禁止有目的地操縱技術,利用分類系統來推斷用戶種族、宗教信仰等個人信息。消費者有權提出投訴并獲得相應解釋,違規者將被罰款。事實上,關于生物識別監控技術,歐洲議會希望能夠全面禁止。
美國《紐約時報》報道稱,該法規的許多細節預計在未來兩年內都難以敲定,這為人工智能的發展留足了時間。直到談判的最后一分鐘,立法者和歐盟各國仍在為“如何在促進創新與防范可能的傷害間取得平衡”這一問題辯論。
執行能力受到質疑
即將到來的《人工智能法案》受到全球的密切關注,因為其不僅會影響谷歌、Meta、微軟和OpenAI等主要人工智能開發商,還會影響使用該技術的教育、醫療保健、銀行等領域。政府部門因為近年來在公共業務方面更多地轉向人工智能,也將受到影響。
德國工業聯合會(BDI)表示,歐洲目前在人工智能關鍵技術方面面臨落后危險。“隨著對人工智能基礎模型及應用的全面監管,《人工智能法案》危及制造商和用戶雙方的競爭力和創新能力”,BDI相關負責人艾里斯?普洛格表示,該法規基于不成熟的標準,給公司帶來的法律確定性不是更多,而是更少。
此外,該法案的執行情況也遭到質疑。《紐約時報》認為,《人工智能法案》涉及27個國家的監管機構,并要求在政府預算緊張之際聘請新的專家。像歐盟之前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后期就因在各國執行不均而受到批評。
成為“榜樣角色”?
《紐約時報》在報道中表示,三方在艱難達成協議之后意味著《人工智能法案》的關鍵輪廓已經確定,為那些尋求利用這項技術潛在好處的國家設定了一個新的全球基準。美國《華盛頓郵報》援引哥倫比亞大學專門研究數字監管的法學教授阿努?布拉德福德的話稱,歐盟全面的規則“可以為許多考慮監管的政府樹立榜樣角色”。
在達成協議之前,歐盟各成員國和歐洲議會議員已就應如何管控人工智能進行了多年的討論。2021年,歐盟委員會就曾提議通過《人工智能法案》。在去年ChatGPT發布后,監管人工智能變得緊迫起來,包括中國、美國、英國在內的國家,都在快速地推進關于人工智能治理的規則建設。
今年7月,中國國家網信辦等七部門聯合發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自8月15日起施行。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歐在人工智能監管的合作空間是非常巨大的。中歐作為全球人工智能的領先力量,可以在多個方面展開合作:首先,雙方可以分享各自在人工智能監管方面的經驗和政策,相互借鑒;其次,雙方可以共同制定人工智能技術和應用的標準,促進國際標準的互聯互通,確保人工智能技術的安全應用;第三,雙方可以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共享人工智能技術的數據資源,為人工智能的研發和產業化提供支持;此外,人工智能人才培養也是一個未來重要的合作方面。